我们三支队的12名(其中有8名伤员)同志到达苏联境内之后,在阿列克谢耶夫卡(呼玛对岸)受了苏联远东边防军一位大校的接待。他问我们的姓名、部队番号、职务、过境目的等许多问题。
我当时虽然极度疲劳,也都做了回答。然后,我诚恳地向苏军大校提出了三点要求: (1)因我们连续行军、作战,几天几夜没有吃饭、睡眠,希望大校给我们恢复疲劳的时间, (2)我们队伍中的8名伤员,因无医无药,处于危险状态,需要立即住院治疗,王明贵手指陈雷同志受伤的左胳膊说: “他的腕部动脉血管被打断了,伤势严重,只是用棉球和纱布简单处理一下,不知现在变化情况。” (3)希望大校通过伯力远东军司令部迅速间东北抗联三路军总指挥张寿篯转告我们的情况。王明贵提出的要求苏军大校很快落实了。
几天后,苏联远东红军司令部派了一名叫瑞金的少校来接我们去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王明贵同瑞金少校于1941年初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见过面、打过交道,彼此很热悉,他这次同我们12名同志乘布篷六轮卡车到了别洛戈尔斯克,然后换乘火车到达伯力。
会见东北抗联领导人
周保中、张寿篯在住处接见我们以后,立即安排11名同志住进医院,只有王明贵一人留在他们的身边。这里是一座木刻楞(全木结构俄式建筑)平房,周保中、张寿篯各自一个办公室兼卧室,王明贵临时睡在张寿篯室内的沙发上。几天后,苏联医生检查出王明贵有很重的胃病,需住院治疗,于是他也住进了医院。苏联医生对他的胃病采取吃流食、注射葡萄糖的治疗方法。王明贵住院3个月,胃病好转出院。那时他的身体很虚弱,张寿篯留王明贵在他的卧室里养了好些天。
在休养期间,我向周保中、张寿篯汇报了三支队在东北的战斗经过之后,两位领导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打了十多年,给了日本侵略者以沉重地打击,使满洲国的殖民统治始终未能巩固,牵制了大批日伪军不能入关,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增至70万,其中30万只力布防在边界, 40万兵力“围剿”东北抗联,致使抗联部队受到了严重损失,许多的优秀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面对这严峻的事实,东北抗联在战略战术上要有相应的改变。
目前,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处于最艰苦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迫切的任务是:
(1)接通与党中央的关系。从1937年末,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回国以后,东北地区的吉东、南满、北满省委与中央联系的线索中断。以后东北三个省委和各抗日联军领导为此做出了重大努力,均未得到任何结果。现在一切重大问题必须得到党中央的指示。请求苏方设法代为接通中共中央与东北抗联的联系。
(2)确定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方针。1940年我们和苏联代表在伯力举行了会谈,确定“以保存实力为主,逐渐收缩"的方针。
为了避开日伪军的大规模“讨伐”,冬季到苏联整训,补充装备,解冻后回东北,利用青纱帐积极开展游击活动,狠狠打击敌人。(3)要求苏联给予支援。为了反对共同敌人,我东北抗日联军对苏联的支援和帮助寄于很大希望。但我们理解苏日中立条约的订立,应该顾全大局,避免在亚洲引起苏日之战,以保证苏联在欧洲全力以赴地对德作战。
我听了两位领导的谈话,认为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从此,我们没派大部队回东北,只派出了小部队进行活动。
这时,周保中、张寿篯正在伯力酝酿成立军事性质的学校,以提高抗联人员政治、军事素质,以便在反对日本侵略战争中发挥更大作用。他们两位领导的想法经过研究写成了文字材料,已向苏方有关部门提出了报告。
1942年6月末,我奉张寿篯的命令,到北野营工作和训练。当时东北抗联在苏联境内有南、北两个野营,北野营亦称A野营,驻地在伯力东北75公里处苏联境内的黑龙江江南岸费·亚斯克村附近。南野营亦称B野营,驻地在乌苏里斯克(双域子)蛤蟆塘。北野营是一处山清水秀、土质肥沃的鱼米之乡。从1941年起,抗联越境人员逐渐到这两个野营里集中,开始有100余人,以后达到二三百人。
在北野营的抗联人员,除每天按计划进行半日政治、军事训练外,还要安排半日生产劳动。我们用双手大兴土木、建筑房屋、制做桌椅、开荒种地,逐渐地改善了生活、学习条件。苏联远东军司令部派杨林(萨马尔钦科)、吴刚、李季南(萨包斯克)、别佳(翻译) ,还有一名医生和管理员到北野营协助抗联干部做了大量的管理工作。
国际旅的组建
1941年4月,苏联同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苏联考虑到这个条约的因素,不可公开帮助东北抗联在苏联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同年7月中旬,苏联远东军司令部负责人,向周保中和张寿篯传达了斯大林批准建立国际旅的批示:番号为苏联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独立步兵旅。抗联同志称之为东北抗联教导旅,习惯称呼为国际旅。
随后,周保中、张寿篯在北野营向东北抗联干部宣布了组建教导旅的决定。从这时起,北野营发生了不少变化:一是周保中、张寿篯、冯仲云等抗联领导人,从伯力住处迁到北野营主持全旅的工作。二是曾当过中国工农红军师长的刘亚楼、芦冬生同志从苏联伏龙艺军事学院毕业来到北野营工作。三是南野营一路军的同志都集中到北野营。四是1942年6月祁连升、张维国、周砚峰、王文如、赵有才等人,率领伪靖安军步兵第三团二营六连起义过境到苏联的70多人,接受抗联领导,参加北野营的军事、政治训练。五是苏方派来两批12个翻译学校的毕业生,到北野营学习中国语言,后来他们都成了教导旅的军官,对旅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六是根据我们的请求,从苏联各地征召了几十名苏籍华人和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士兵编入教导队。
同年8月1日,国际旅正式建立,兵员总数达1500多人。周保中为旅长、张寿篯为政治委员(后改为政治副旅长)、冯仲云为旅情报科长、杨林(萨马尔饮科》为副旅长兼参谋长(不到一个月调走,什林斯基接任) 、巴大林为副旅长、希辽金为政治部主任。教导旅的编制是旅、营、连三级,共编四个步兵昔,还有一个无线电营、一个迫击炮连。每个步兵营三个连,每连三个排。旅、营、连军官正职由抗联人员担任,副职为苏联军官。下设四个步兵营
第一营,以东北抗联一路军人员为基础,营长×xx,政治委员安吉。
第二营,以东北抗联二路军二支队为基础,营长王效明,政治委员姜信泰(后任四营营长)。
第三营:以东北抗联三路军为基础,营长是我,王明贵,政治委员金策。
第四营;以抗联二路军五支队及一路军部分人员为基础,营长柴世荣、政治委员季青。
各营副昔长、副政委、参谋长由苏联军官担任,另有二至三名参谋人员。
无线电连也称交通连,大部分由女同志组成,其中有王一知、金伯文、李敏、金玉顺、张景淑、王玉环、李再德、庄凤、邢德范等20多人。 1943年后改为营,下辖两个连,营长为奥斯特洛阔夫。
后勤部设有卫生所,军医大部分是苏联人,抗联人员林春秋、李淑贞、李桂香、徐云卿都是医护人员。
教导旅的武器装备按苏军步兵的装备配备,服装按苏军陆军服装配发。抗联人员凡排以上干部均授于军官衔,其薪金与苏军同级军官相同。副排长和班长授予军士衔。
周保中和张寿篯曾正式向抗联干部宣布,东北抗联队伍全部按苏军的编制和制度进行式向抗联干部宣布,东北抗联队伍全部按苏军的编制和制度进行改编,以便进一步加强军事训练,提高战斗力,更好地准备给日本关东军以有力回击。我们对这次改编整训是同意的。实践证明,苏联军官在提高东北抗联军事素质上起了重大作用。我们相处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待人。王明贵在国际旅经历了3年的学习和训练,学到了很多军事技术,后来回国参加解放战争发挥了作用。
苏联军官副旅长兼参谋长什林斯基,他既有实践经验,又有学同,抓军事训练很有成效,给王明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2年9月12日,在国际旅召开了中共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中共八十八旅委员会。党委书记崔石泉(崔庸健)、副书记芦冬,委员有周保中、张寿篯、冯仲云、xxx、王效明、王明贵、xx。侯补委员王一知、沈太山。在旅内,中共党员过中共组织生活,苏联党员过联共党组织生活。各营建立了中共党支部,中国连建立了党小组。党支部和党小组都能按制度规定进行活动,组织生活健全,几年间先后吸收了约百余名同志入党。我们在苏联整训期间,仍有部分部队在东北坚持武装斗争。
其中第三路军参谋长许亭植同志坚持到1942年牺牲,六支队政委于天放坚持到1943年被捕入狱,北满省委书记金策坚持到1944年1月撤至苏联。
拉伯配资-股票配资门户-股票加杠杆-股票配资配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