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首次大授衔,在最高阶的元帅军衔中,刘伯承紧随朱德、彭德怀、林彪,位列第四,排在贺龙前面,前三位,朱德、彭德怀分别是人民解放军的正副总司令,林彪战功赫赫、后来居上。
而第四、第五位的刘伯承和贺龙都属于老革命,大革命时期都已经名震一方,二人资历相当,不过,南昌起义的领导人名单中,起义军参谋长刘伯承是后来被增补排在第五位,起义总指挥贺龙排在第二位,南昌起义对于我党我军的历史意义无须赘述,那么,刘伯承从何事开始,便反超总指挥、奠定了第四元帅的地位了?
北伐战争时期(1926–1927年):刘伯承早年在川军中崭露头角,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领导泸顺起义,是中共早期独立掌握武装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
留学苏联(1927–1930年):他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系统学习现代军事理论,成为中共党内少有的“科班出身”将领,为其后续军事指挥奠定基础。
长征中的关键角色(1934–1935年):作为红军总参谋长,他在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巧渡金沙江等战役中展现出卓越的指挥能力,尤其在遵义会议后协助毛泽东摆脱国民党围堵,赢得中央信任。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抗战爆发后,刘伯承与邓小平搭档,率129师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他指挥的夜袭阳明堡(炸毁日军24架飞机)、七亘村重叠伏击战等经典战例,展现了灵活战术和军事创新。
在根据地建设方面,通过“游击战与运动战结合”的策略,129师发展成为八路军主力之一,为解放战争积蓄了力量,这一时期,刘伯承的军事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全党全军认可。
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与邓小平的“刘邓大军”成为解放战争中的核心力量之一。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年):这一战略行动牵制国民党重兵,拉开战略反攻序幕,虽付出重大牺牲,但为全局胜利奠定基础。
淮海战役(1948–1949年):作为总前委成员之一(与邓小平、陈毅等),指挥中原野战军参与歼灭国民党军主力,此役被毛泽东称为“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吃下去了”。
渡江战役与解放西南(1949年):率第二野战军突破长江防线,解放南京、重庆等地,彻底摧毁国民党政权。
1950年起,刘伯承主动请缨创办南京军事学院,为解放军正规化、现代化培养大批骨干,其军事教育家的角色进一步巩固了威望。
纵观刘伯承军事生涯,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前后)的表现逐渐奠定了他第四元帅的地位,因为这一时期,他已经是战略方向主帅,率领第二野战军驰骋疆场,卓著的战功使其与彭德怀(一野)、林彪(四野)、粟裕(华东)并列,成为解放军核心指挥员之一。
党内军内高度认可:淮海战役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对其指挥能力曾高度评价。
1955年授衔,元帅排名既考虑战功,也兼顾其他历史贡献(如长征、抗战),刘伯承的“第四元帅”地位源于其贯穿红军时期、抗战、解放战争的持续贡献和卓越战功,尤其在军事指挥、理论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不可替代性,这样一位深厚资历、赫赫战功、理论贡献、培养人才等各方面综合型集大成者,位列第四实至名归。
拉伯配资-股票配资门户-股票加杠杆-股票配资配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