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的资本市场,一场由上市公司主导的“自我救赎”正在上演。
仅7月22日一天,A股就有25家公司发布股份回购进展,其中5家首次披露预案,3家获股东大会通过,17家宣告完成回购。
港股市场同样沸腾:截至7月23日,年内209家港股公司回购总额突破1034亿港元,腾讯控股以400亿港元高居榜首,汇丰控股、友邦保险紧随其后。
龙头企业成回购主力,腾讯连续三年蝉联“回购王”
腾讯控股的回购动作堪称行业风向标。
2024年其回购金额已达2655亿港元,而2025年计划再砸800亿港元。
市场分析指出,龙头企业大规模回购的核心逻辑有二:一是现金流充沛但缺乏高回报投资项目,回购成为提升股东价值的直接手段;
二是向市场传递管理层信心,稳定投资者情绪。
钢铁、医药、科技公司密集行动
7月22日,宝钢股份以5.43亿元回购金额领跑A股,上海机场、慕思股份分别以2.86亿和1.22亿元紧随其后。
建投能源、菲达环保等5家公司新披露预案,最高拟投入1734万元。
高能环境最新预案显示,拟以1亿至1.5亿元自有资金回购,价格上限锁定8.8元/股;
济川药业则宣布完成2500万元回购,914,200股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
业绩未达标,188万股股票一夜消失
与主动护盘并行的,是残酷的业绩清算。
口子窖因2024年净利润增长率未达30%的考核目标,宣布回购注销188万股限制性股票。
无独有偶,三维股份因激励对象离职及业绩未达标,一次性注销1112万股;珍宝岛、安琪酵母也分别注销14万股和8万股。
口子窖大股东3个月欲减持3亿
白酒企业口子窖陷入“冰火两重天”。
一边是公司因业绩未达标被迫回购注销股票,另一边大股东刘安省计划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000万股,套现约3.36亿元。
统计显示,自2018年起其累计套现已超5亿元。
业内指出,大股东在业绩低迷期减持,易引发中小股东对利益一致性的质疑。
回购价不得超均价150%,三个月内必须行动
思看科技7月修订的《股份回购制度》揭示了监管核心规则:回购价格上限不得高于董事会决议前30个交易日均价的150%;若为“维护公司价值”而回购(如股价暴跌20%),需在触发条件后10日内启动,且整个回购周期不得超过3个月。
此外,回购期间公司董事、高管及控股股东严禁减持,违规则面临内幕交易追责。
资金从哪来? 专项贷款、超募资金齐上阵
回购资金渠道正多元化。
华兰股份除动用自有资金外,还获得农业银行1.26亿元股票回购专项贷款;
劲仔食品则计划使用“自有资金+专项贷款”组合回购5000万至1亿元。
而芯原股份、红塔证券等公司明确表示,回购资金100%来自自有现金。
物产中大注销2050万股,注册资本缩水
7月24日,物产中大公告已完成2050万股回购注销,公司总股本缩减至51.71亿股。
类似操作在振德医疗、天虹股份等公司同步推进,前者将62万股用途从员工持股改为直接注销;
后者拟以1.5亿至2亿元回购股份并减少注册资本。
寒武纪545元高价回购,芯海科技反手减持
部分科技企业的操作引发市场关注。
寒武纪以每股545.85元至549.8元的高价回购3.66万股,耗资2006万元;而芯海科技却在8月拟减持142万股已回购股份,理由为“补充流动资金”。
同样矛盾的还有赛意信息:投入5000万元回购296万股的同时,对外增资AI物流企业逗号科技。
口子窖省外扩张受阻,净利下滑3.83%
回购注销背后是业绩的残酷现实。
口子窖2024年净利润16.55亿元,同比下降3.83%;省外市场因品牌认知度低、品类教育不足,难以突破区域酒企瓶颈。
相比之下,古井贡酒等龙头持续挤压生存空间,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拉伯配资-股票配资门户-股票加杠杆-股票配资配资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